昨天,本报报道了城郊的住人集装箱,引发读者关注。记者了解到,这些集装箱处境堪忧:因为长期遭附近居民投诉,相关部门将在近期对集装箱作出整改措施,这些“箱中人”或失去栖身之所。而记者走访集装箱加工企业发现,“住人集装箱”在城乡结合部仍然颇有市场。对此,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可采取进一步规划,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解决“箱中人”的生活难题。本报记者 严柳晴 本版摄影见习记者 丁嘉
住人集装箱将被“驱赶”
昨天,记者从浦东新区高桥镇政府综治办了解到,高桥政府已对“住人集装箱”下了最后通牒,镇政府给出7天时间,请这些集装箱住户自行整改。高桥镇综治办工人人员称,这些集装箱随意放置在路边开店铺是不合法的。但他们与普通意义的“违法建筑”不同,这些集装箱并非平地造屋,但却涉嫌违规占地、无证经营等,应予以取缔。
记者了解到,早在几个月前,这些住人集装箱,就不幸地遭遇了附近小区居民的投诉。综治办一位工作人员称,这一周来,镇政府就接到好几通居民的投诉电话。在记者采访时,当地居民也曾向记者反映,这些集装箱让停车场上的环境凌乱不堪。也另有居民称,这里住人集装箱内整日噪音不断,扰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。
政府将帮助“箱中人”就业
综治办工作人员还介绍说,高桥镇凌桥村的地理位置特殊。其中,外来人口较多,人员结构复杂,的确较为混乱。尽管镇政府相关部门多次整治,“但这些集装箱不好处理。整治了,他们就把箱子拖走,换个地方继续开厂开店。不久之后,又出现在原地。”
对此,镇政府的新一轮整治工作已在计划中。政府已在停车场贴出告示,要求这些集装箱住户离开停车场。镇政府给这些集装箱住户7天整改期,让他们自行离开。如果在本月24日之前,这些集装箱住户还未离开,镇政府就将采取行动,联合城管队进行统一整治。
这些人将要离开他们的住处,失去了集装箱,这些“箱中人”岂不是没有了栖身之所?对此,综治办工作人员答复说,在取缔住人集装箱的同时,镇政府民政科将会跟进处理这项工作。镇政府民政科帮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,“尽量解决他们的生存难题。”
》专家
找到适合“箱中人”生活的城区
高桥镇政府已开始整治城市周边住人集装箱。那么,这些“箱中人”该往何处去?除了将之“一锅端”之外,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?针对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俭教授。
取缔“住人集装箱”可以理解
对于高桥镇政府取缔此类“住人集装箱”。周教授说,从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说,这类临时性建筑存在一些安全隐患。并且住人集装箱”在其治安、消防、环境卫生等方面,都脱离了行政制度。因为远离政府监控,会导致产生一些社会问题。因此,将之取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,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。
不过,周教授建议,解决问题还应该同时考虑两个方面:一是解决“就业”的问题。从记者的描述看,这里多为修车企业。那么在这一片区域内,应该确实有一定的修车市场。因此,是否可以考虑在此区域内由政府统一规划,建一个小型的服务区。另外是解决“住所”问题。这些外来务工人员,并非完全冲着这个地方做生意,而是他们认为这类低成本的生活方式,能够让他们生存下去。那么,政府可以考虑为他们“另觅出路”,同时也为之寻找一种适合他们就业和居住的生存方式。
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
周教授指出,“这种临时集装箱社区现象很特殊,在城市规划中不可能预测到这样一种特殊状况出现。现在针对这种现象,政府应该考虑一个既能让这些人谋生,也能让他们安居,同时又能满足服务市场需求的解决途径。”当然,要做出一个政府、“箱中人”两全齐美的方案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问题有待商榷。包括土地、成本、租金种种问题。“其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的部门,但是,政府和“箱人”的协商沟通,大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,是突破问题瓶颈的关键。”
》探访集装箱厂家
改装集装箱主要是销往工地和创意园区
一位集装箱住户告诉记者,沪上有多家集装箱加工企业。日前,记者来到江杨北路友谊路附近的一家集装箱批发公司,看到集装箱在这里摇身变成了一间“工作室”。
这个集装箱公司在院子里,堆放着大约30个集装箱。一位姓曾的经理将记者带到一个蓝色的集装箱前。集装箱俨然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屋。打开贴着“福”字的雕花木门,里面构造一应俱全。房间有一扇铝合金小窗,房间还装着一个空调,房间上方有一个小孔,专供空调排水用。“我们用的门板防火、防水。它不会像一般的泡沫彩钢板那样,遇火会着。”同时,还可以按照个人的趣味,自行设计装潢集装箱。住家可以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来装修“集装箱小家”。也可以与店家沟通具体的工艺细节。“如果再精良考究一些,房间四周也可以用木板来装饰。这样的效果就更加精良。”曾经理说。
这里的住人集装箱销路很广。不过,曾经理说,箱子的用途一般不是用来开店,一些较为破旧的二手集装箱一般销往工地,而另外一些集装箱经过改装后,运到创意园区。在记者走访时,店家正在给一个创业园区定做一只比常用集装箱略高的环保产品。
曾经理称,住人集装箱的价格并不昂贵。小规格的二手集装箱经过切割加工,价格大约在15000元左右。开过门窗的一只小集装箱,一般为17000元。这家批发公司还将所有的业务都“大包小揽”:除了集装箱批发、加工外,可以装修、装空调,并且帮你请吊车,将集装箱带到你想安家的地方。
曾经理称,从购买箱子、装修到运送,整个“安家”工程大约3万元左右。
》他山之石
北京出现“集装箱教室”
昨天,有媒体报道,北京东五环外的黑桥村出现了“集装箱教室”。在一个被铁路环线包围着的、约40000名流动人口村子里,生活着不少外来务工子女。寄托打工子弟梦想的是十几个被漆得五颜六色的集装箱,它们被安放在打工子弟爱心会(简称CMC)在北京东北郊黑桥村建造的社区里。
今年5月,CMC的黑桥社区中心在黑桥村的边缘建立,远离了喧闹的露天市场。社区中心由十几个集装箱搭建而成,表面被刷上各种艳丽的颜色,以区分功能。黑桥社区中心大约有2700平方米,包括5个教室、一个计算机实验室、可移动的公共厕所和一个大型户外运动场及游乐设施,全部由集装箱改造而成。
创建人何乐曾用选择了一片废弃的厂房来安顿他的“打工子弟爱心会。”而这片废弃的厂房在2009年被拆迁。因此,筹建黑桥社区中心时,何乐提出用集装箱来替代传统的房子,这样“一旦城市规划需要拆迁,我们只要跟随拆迁户把集装箱运走就可以了,打工子弟走到哪里,集装箱运到哪里。”
为了满足CMC的特殊需求,一家国际公益建筑设计机构参与了集装箱的设计。工人们把集装箱四壁都塞入了保温材料,并在集装箱里布设线路预留好插孔,铺好木地板,为方便出入和采光,工人还对钢板进行了切割,装上门窗,最后刷上外墙漆,颇具现代感的铁皮房子成了黑桥社区中心最大的亮点。
》记者手记
期待人性化管理方式
居民有意见,政府不欢迎……很长的一段时间,高桥镇的集装箱村面临着“四面楚歌”的局面。现在高桥镇镇政府又将对其“开刀”,集装箱里的人,又将面临一次迁徙。他们曾说,搬家很容易,用“吊车一‘拎’就走。”但是,他们也说,活下去很难。现实远没有说的那样轻松……
不知不觉,“住人集装箱”从一开始活泼轻松的话题,已经变成了一个关乎生存的社会话题。正如专家所说,这些住人集装箱,产生于当下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。这些在城市边缘的人,无非是看中了这样一个市场的夹缝,在其间艰难地讨生存。
我们并不希望这些住人集装箱“一夜消失”。一方面,这些“箱中人”都是城市的弱势群体,他们用力地生活以求生存。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支持;另一方面,在他们蜗居集装箱的这几年里,这些人用自己旺盛的生命力,渐渐地在停车场上“生产”了一个小集市。到此停车的人,能够得到汽车维修服务。与此同时,有了生意做,“箱中人”的生活也并不坏……也许,这些人所特有的“集装箱生态,”也可以给相关部门一些启发?对这片让人诧异的“海上奇观”,我们期待看到有关部门更加人性化、灵活的管理方式。